Hi,欢迎访问锐读网,关注新时代,传递正能量!

> 主页 > 文艺 >

美苍浑灵秀一画中——读王伯敏《山居图》

时间:2022-04-06 10:05|来源:中国书画报|作者:张淑敏

王伯敏(1924—2013),浙江台州人,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1952年起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生前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理事。先后出版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美术史》等43本著作,发表论文 200多篇。1992年,国务院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2004年,浙江省政府为王伯敏颁发“第五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荣誉奖”;同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推选他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2009年,王伯敏荣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王伯敏荣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

王伯敏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文人画家。他青年时期精力充沛,以美术史论研究为主,空闲之余刻苦钻研古人笔精墨妙的技法,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70岁以后,他开始把精力主要放在书法和绘画的创作上。其山水画构图大胆,勇于突破前人的创作格局,表现一种新的气象和意境。80岁后,王伯敏衰年变法,喜以重彩来画山,创造性地将石青、石绿、朱砂、赭石以单色用,多数时候以白粉代水来调色,产生出儒雅、厚重、清新的色彩效果。这也成为他山水画作品的一大特点。

晚年,王伯敏隐居大奇山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大奇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在富春江南岸,集江南山水与草原风光于一体,史称“江南第一山”。大奇山为王伯敏衰年变法、后期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优美的创作环境和创作素材。

《山居图》为王伯敏85岁时创作的一件山水作品。这个阶段正是他衰年变法后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借助独具匠心的构图与笔墨来表现自己不断探索的创造能力和深蕴“内美”的精神气派。此图绘突兀的山石、茂盛的植被、绵延的山峰、错落有致的房舍亭榭、飞跨山涧的石桥、镶嵌在山间蜿蜒崎岖的石阶小道、奔流不息的山泉、弥漫的云烟、逶迤的山峦,一派绝无尘喧的仙境。从画中随风摇曳的黄叶我们可知,天气已进入深秋时节。画面中心位置的山居两侧是顺山势而下的山泉,泉水最终汇聚成潭;水口处不规则地排布着形态各异的石头,水流冲击而过,我们仿佛能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使画面充盈着勃勃生机。

对于此作中的重点景物山居,画家用浓墨写其外形轮廓,营造一种稳重坚固之象。房舍大面积的留白与连绵起伏的群山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空灵之感。整幅作品笔法复杂、墨象丰富,浑厚中不乏灵透、复杂中又透露出清疏。北宋画家郭熙曾说:“世之笃论,谓山水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王伯敏的这幅《山居图》可以说就是一个生动的范例。

美术史论家、书画鉴赏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在观赏这幅《山居图》后,提笔写道:“画道之中以山水为大宗而,以水墨为上品。伯敏夫子得其旨也。此山居图秋声绚烂,籍笔精墨妙而泄造化之秘。黑入太阴而元气淋漓,白摧石骨而真宰浑沦,重峦叠嶂,乘烟云空而欲飞,其泉瀑无地而如动。论浑厚华滋虹庐之后一人而已,宝之宜也。”

2020年11月25日发表于《中国书画报》

作者:张淑敏,杭艺斋主人,自由撰稿人。酷爱书画收藏,擅长美术评

责任编辑:admin

锐读网

关注新时代,传递正能量!

邮箱:mayimedia@qq.com

QQ:3559356856 微信号: cnmy2021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实时了解更多资讯

Copyright © 2021 锐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1013525号-2

审办中

网站建设蚂蚁文化传媒